<h1>中国书画网</h1>
首 页
网站简介
历代书画家
近现代名家
当代名家
院士展厅
分类展厅
书画销售
人体艺术
书画知识
联系我们
 
最新动态
+ 艺术动态
+ 书画征稿消息
+ 全国展览获奖入选名单
+ 拍卖消息
+ 书画展览消息
+ 书画收藏
+ 艺术争鸣
+ 书画新闻
参展指南
我要参展
参展须知
 
 
 您现在的位置: 大中华书画网 >> 书画知识 - 书坛“怪圈”是起因 给书法“打分”?

书坛“怪圈”是起因 给书法“打分”?

出自:西安日报    发表时间:2010/5/20 20:39:45    点击率:1635

  最近,一种被誉为书法“国标”的“中国书法评判标准”,受到媒体关注。社会各界对其评价不一,有说是中国书法评判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也有说用其来评判书法优劣“门都没有”。

  为何让一般人听来是个好想法,却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书法评判标准”的提出者王根权及有关专家、学者。

书坛“怪圈”是起因

  记者从多年来从事书法理论研究、被西北大学艺术学院聘为研究员的王根权处了解到,他提出此评判标准的起因,是书坛诸多“怪圈”。  
 

  第一个“怪圈”是“泡沫市场”。盛世崇文,乱世尚武。当今很多人热衷于书画收藏,期待升值,但书法市场泡沫太大,其价格波动可能是500%,甚或更多,违背了价值规律,离了谱。普通人无法评判书法这一特殊商品的艺术水准,故而难以确定其价格,买家只能靠专业人士引导, 往往只注重品牌和包装。一些利欲熏心的书画商抓住买家的这一心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 用精美的外包装掩盖低劣的质量,对购买者实施误导,次品成了上品,赝品成了真品,废纸成了宝贝。

  王根权发现的第二个“怪圈”是“功夫在书外”。 这些年的展事、赛事,参展、获奖的不一定是好作品,出局的不一定是差作品。一些评委,完全不考虑书作艺术水平的高低,只认门子、认贿赂,将一些平庸者说得好上加好。结果注水大师满天飞,社会关系学进入了书坛,这就是倍受有识之士抨击的“功夫在书外”。 许多大赛的评委基本是公开的,有的评委赛前就开始自我宣传,办冲刺班,一个星期,每名学员收3000元到 30000元不等,一个班至少四五十人。这对于那些“聪明”的参赛者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

  第三个“怪圈”是以“职”定价。有人一幅书法过去只卖500元,头天晚上宣布成为书协领导,第二天就升到5000元。一个人的书法艺术水平显然不可能一夜之间翻十倍。前年,有家省级书法家协会按照会员在书协里的级别排列他们的作品价位,一般会员每平尺作品为300元至500元,书协主席每平尺达到2000元至3000元。一些“聪明”的书画家已不在艺术上动心思,而是在“官位”上下工夫,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条投入少、见效快并能获得暴利的捷径。

  第四个“怪圈”是“以丑为美”。王根权告诉记者,书坛不知从何时起兴起了丑书,趋之若鹜者甚多。有个人,写的字没有一笔写到位的,但还说成有特色,打破了传统,有创意,还真地蒙了人,当上了书法评委。

“自古就是橡皮筋”

  王根权毕业于空军雷达学院,学理工科专业,在陕西省考试管理中心工作。近十年来,他“打入”书法界,结识了上至全国书协领导、下至一般书法爱好者等大量人士,像电视剧《潜伏》中的余则成一样,“刺探”到书坛大量“情报”,并毫不客气地“解密”,批驳其中“怪圈”。

  王根权认为,书坛产生上述“怪圈”的原因,是由于中国书法没有严格的、客观的、具体的评判标准,传统的书法评判标准是定性的,评判的方法又是主观的,实际上是一把没有刻度的橡皮筋尺。这就给书坛一群名利钻营者留下空子。不是只有今天的书法没有评判标准,书法自诞生之日起就如此。王羲之就曾被南北朝时期不同的著名书评家授予不同的地位:魏晋时期第51位书法家;历代书法家第35位;25位书法家中第1位。200年后,唐太宗李世民独赞王羲之,才有了尊王的书风,一直影响至今。

  “王羲之虽然时间长了些,却终有出头之日,那些遇不到贤者的书法家,岂不是老死于斗室草野,淹没于喧海了?”王根权叹息。

  文学评论家、西北大学教授陈鸿儒说,中国古代的文论、书论中的学术语言,多是类比的办法。像《文心雕龙》,描述一个事物时,不是直白、具体地说出来,而是照葫芦画瓢,说像个啥,读后得不到很直观的印象,需要读者去琢磨。你说那不是标准吧,他谈了一大堆,你说是标准吧,不好运用,操作性不强、不直接。

移植作文打分法

  王根权在陕西省考试管理中心工作了20年。陕西省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制定出了一个作文评分标准,分为:立意构思、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卷面书写等四个基本项目,再将每一个项目具体规定出不同的给分范围。这样一来,作文的评分有了具体的、明确的评分标准,有效地抑制了评卷老师的主观倾向和随意性。这一科研成果被全国自学考试委员会评为二等奖,先是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推广应用,后来又被全国高考采用至今。

  王根权认为,要根除书坛“怪圈”,书坛品评必须有一把刻度分明的“金刚尺”。书法作品的品评与作文评分很相似,如果也能采用这一方法,相信滥评、乱评、妄评、错评现象就不复再现。于是,他将书法作品的评分标准分为点画基本功、结字造型、布局谋篇、表情达意四个方面,分别按照0至30、0至25、0至30、0至 15分评分,每个方面又分为三至六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打分区间限定在5分之内。

  王根权告诉记者,这样,就把评委打分的范围,缩小在0到5分之间,不像过去浮动范围在0到100分之间。

  相同艺术水平的书法作品,由于作者知名度不同,其在市场上的卖价必然不同。如果用王根权提出的评分标准,显然在市场上无法应用。

  王根权告诉记者,他的这一标准,只是衡量作品的艺术水平。一个作品的价值,是由艺术价值、史料价值、声誉价值等三部分组成,一位有重要地位的名人和普通高中生写的书法作品,其史料、声誉价值显然不同。他的这个标准主要是想帮助人们区别开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高低,杜绝以次充好,同时让人们清楚,名人书法作品能卖高价,不等于其艺术价值就高。

“怪圈”根源究竟在何处

  出现王根权所说“怪圈”的根源,是否是因为缺少“金刚尺”?

  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杜中信认为,“泡沫市场”的主要原因是受商品经济影响,书法多元化。如今搞书法的,有的是为了研究,有的是做娱乐、消遣,有的是养生,有的是靠它生活。靠字生活的,就像厂家一样,他肯定要说自己的产品好。

  “这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购买者大部分都不太懂书法,不是按照书法艺术水平在买作品,而是买名,看谁的名气大。”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薛铸告诉记者,有人名片就打上著名书法家,实际上他在陕西从事书法管理工作三四十年,他都不知道这个人。有些人就是为了多挣点钱,所以不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西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董建平认为,“泡沫市场”、“以‘职’定价”等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真正懂书法的人少,加之许多人的官本位思想严重,买、送书法作品时,过多是看职务,不是看艺术水平,也分不清书法行道中有专业书法家,还有职业搞书法工作的官员,后者通俗说就是为书法家服务的公仆。

  董建平提醒,关于“以丑为美”的问题,要注意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真正好的书法家,写一些华丽过后一种回归平淡的“丑”字,主要是以稚拙来取胜,实际上有些字很好。当然不能把此当做书法的标准。 另一种情况是有的人连基本功都没有,他看丑怪容易夺人眼球,直接就去学。仔细看,他字里行间的线条、质感、造型基础都很差。这是不可取的。

“怪圈”能否被打分 “格式化”

  王根权想用打分的办法,像消除优盘中病毒常用的办法一样,“格式化”书坛“怪圈”。但能否奏效?

  陈鸿儒觉得,最起码参照这个标准,可以杜绝关系作品、贿赂作品和没有水平的作品获奖、参展。   

  “按‘职’论价,以庸俗的社会关系学取代艺术的审美标准,不光是对书画本身有损害,对国民的素质、审美趣味和取向都有不良影响。”西安美术学院教授、陕西省书法协会副主席茹桂像大多数书法界人士一样对书坛这些现象深恶痛绝。但他认为,靠打分解决不了这些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要弘扬正气,提倡健康、新颖的书风。

  董建平认为,书坛不良现象,是当前社会上一些功利思想在书坛的反映。只要社会上这种思想没有根除,就不可能彻底解决。目前需要解决的是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如果大家欣赏水平都很高,像书画圈里专业人士一样,谁就是当主席了,如果作品艺术水平不高,照样没有市场。

  薛铸说,别看有些人通过社会关系学眼下书法作品价格卖得高,但真正能够传世的作品, 是安心搞艺术研究的人的作品。

能给书法打分吗

  薛铸认为,打分的办法是可以的,关键是评委的档次问题,水平高了,打分的准确程度就高一些;评委水平低了,准确程度就低一些。就像读诗,他自己还不太懂,怎么评。

  “王根权提出的中国书法品评标准的有关见解和学说,对普通老百姓欣赏、评论书法作品有很大的借鉴帮助和参考价值,对于一般参展、参赛作品来讲,也是绝对客观适用的。”著名文艺评论家、西北大学教授刘建勋同时指出,对于一些大家、大师级的作品就不一定适用了,应另当别论。

  杜中信说,从技法上可以对书法作品打些分,用笔到位不到位,笔下有没有力度,但是整体的精神,很难量化。像评歌唱演员一样,它是一个综合性的东西,只能是大致的,在哪个阶段,属于高层次的,或者是低层次的。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风格,没有办法绝对地去评。这和打乒乓球不一样。

  董建平说,对学生书法课评判、打分还可以,但对于真正的书法作品行不通,书法中的艺术含量,你拿什么来评价。如果按这种思路去推理,把世界上著名的画家梵高、毕加索、达芬奇等等拿来评,谁比谁高多少分?

是对潜规则冲击太大还是书法家成熟了

  虽然有人称王根权的“中国书法评判标准”是投向中国书坛的一枚“重磅炸弹”,然而王根权承认,他的书法评判标准虽然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但还没有“炸开 ”,因为对潜规则冲击太大,要炸开,还得一段时间。过去谁找评委,谁就得奖,如果推行了书法评判标准,大家就要用此来评论评委。许多人觉得原来的橡皮筋尺子好使,对自己有利,不想丢掉。但社会总要向公正、公平方向发展,早晚这一思路会为人们接受。

  董建平说,书法界在这个问题上观点基本一致,认为行不通,而且大家处理的非常好,很平淡,没有不冷静的语言。这说明书法家的心态相对成熟了,认为这也是人家做的一个工作。

一名坚挺打分教授的声音

  在书坛,持不同意见的人很多,但有一个人却一直支持王根权,他也是对王根权“中国书法评判标准”了解最清楚的人。他就是西北大学教授陈鸿儒。

  在王根权的这一标准未正式面世前,陈鸿儒就仔细研究过,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他告诉记者,对这个问题,书法界好多人采取绕着走的办法,王根权有吃螃蟹的精神。你不敢说他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么大个问题,要靠一个人解决也不现实。如果好解决,中国这么多的能人,不可能这么长时间还在这放着。王根权把这层窗户纸捅破,让大家来关注,共同来解决,这就够了。这起码是一家之言,把问题往前推着走,这就是一种学术上的进步,至于这个构想能否被大家认同,是另一码事情。如果过高地说它解决了什么问题,那就不客观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联系 | 本站章程 | 版权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方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 2008 -2010 汉唐书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6093847号-1 
总部:中国·北京 事业发展部:广东·惠州  联系电话:0752-2356123 邮箱:zhsh5000@163.com
中国文明网